後來的我們(2018)
端看中國電影現今的發展,可以發現青春愛情喜劇在近幾年聲勢漸趨旺盛,從《小時代》系列開始,一直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七月與安生》、《左耳》等片,在中國市場上不僅叫好叫座,也連帶捧紅一幫花旦小生,更開啟了一連串爭相拍攝愛情喜劇的時代。
會造成這樣的風潮,我想不外乎是現今的生活過於苦悶,人們需要一點青春活潑又感人的內容滋潤一下,另一方面更是需要大哭一場,來忘掉現實中的狗屁到灶事,而青春愛情喜劇無疑提供了這樣的抒發窗口,像麻藥一般,讓我們暫且紓緩一兩個小時,好再回去面對殘酷的社會。至於製作團隊方面,青春愛情喜劇不同於其他電影,在場景、動作、特效的執行及設計上相對容易一些,甚至在劇本的產出以及執導方面門檻也較平易近人,可當成年輕導演的入門之作,也可以作為跨界導演嘗試的機會。就像九把刀、藤井樹等人,分別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六弄咖啡館》等片跨界入門,又如雖然就客觀而言難以成為佳作,但在基礎課群的支撐以及口碑效應之下,仍在票房上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
《後來的我們》我想也算是這波青春愛情電影之下的產物,劉若英改編自自己的短篇小說《過年,回家》,在製作上找來李屏賓、廖慶松、陳建騏等人助陣,由周冬雨、井柏然主演,帳面上就是一個相當完美的黃金陣容,在票房上甫上映便開出了十二億的佳績,更讓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的劉若英就成了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女導演,帶起了新一波感時傷昔的討論風潮,可說是今年度最強勢的華語電影之一。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只是沒有了我們」
從《過年,回家》到《後來的我們》,在短篇小說與電影中我們發現了ㄧ禎家書到一封情書間情感轉換過程,或許也不難猜測劉若英在創作上所遇到的困難與糾結。《過年,回家》故事講述的是一對來自美濃的男女與故鄉、與父親之間情感連結的故事,兩人從相識、相愛、到最終相離,搭載北飄的命題,模糊了愛情與親情間的界線,更勾起了所有台北異鄉人共同的青春回憶。
同樣的故事命題,來到《後來的我們》後,或許是基於票房的考量,雖然親情的戲份仍有,但卻將原先輕描淡寫的愛情部分拉抬至敘事主體,轉換成一部橫跨多年的愛情生命史。雖然就結果看來並無不妥,他的確以城漂的議題吸引了廣大觀眾買單,但對於這些年看多這類愛情故事的我們,很顯然是不夠的。
還記得那時候看完,曾跟朋友打趣的說道:「田壯壯的表現太過精采,如果這是一部以親情為主題的戲碼,那將會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只可惜,我們的玩笑沒有成真,《後來的我們》終將像劇中的愛情一樣,只留下遺憾。俗濫的處理一個本可精采的電影,說著不是人說的話,雖然騙了某些人幾滴眼淚,但大多給了田壯壯最後的神來一筆,很多人認為最後那段成就了整部片,但我倒覺得他拯救了劉若英,只可惜這樣的氣場太強,壓過了其他演員的表現,甚至劉若英也無法很精準的控制,讓這部電影,留在一個與通篇敘事過程有點不搭的結尾中。
「電影這事,能不負導演就好,不負觀眾真的很難。」